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生理学)

2024-01-22 03:39:10  阅读 16 次 评论 0 条

本文新初三网与大家学习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以及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生理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简述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Na+有向膜内扩散的趋势,而且静息时膜内存在着相当数值的负电位,这种电场力也吸引Na+向膜内移动,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静息电位是指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差,动作电位是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的钠离子。

除K+平衡电位外,静息时细胞膜对Na+也有极小的通透性,由于Na+顺浓度差内流,因而可部分抵消由K+外流所形成的膜内负电位。

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基本原理

1、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神经元、肌细胞等活组织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的电位较膜外为负,相差70-90mV,称极化状态。这种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或膜电位。

2、静息电位产生原理是细胞静息时在膜两侧存在电位差。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是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它有从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 的趋势。

3、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Na+有向膜内扩散的趋势,而且静息时膜内存在着相当数值的负电位,这种电场力也吸引Na+向膜内移动,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4、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是,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的钠离子,会向膜内扩散,钠离子大量内流,可以导致膜内负电位因为正电荷的增加逐渐消失,使膜内电位由正电位向负电位发展,以后逐渐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

5、除K+平衡电位外,静息时细胞膜对Na+也有极小的通透性,由于Na+顺浓度差内流,因而可部分抵消由K+外流所形成的膜内负电位。

6、因此,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细胞膜受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

1、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神经元、肌细胞等活组织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的电位较膜外为负,相差70-90mV,称极化状态。这种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或膜电位。

2、静息电位 细胞静息时在膜两侧存在电位差的原因:①细胞膜两侧各种钠、钾离子浓度分布不均;②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3、静息电位产生原理是细胞静息时在膜两侧存在电位差。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是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它有从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 的趋势。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是什么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Na+有向膜内扩散的趋势,而且静息时膜内存在着相当数值的负电位,这种电场力也吸引Na+向膜内移动,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k+通道开放(Na+通道关闭),这时k+会从浓度高的膜内向浓度低的膜外运动,使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是,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的钠离子,会向膜内扩散,钠离子大量内流,可以导致膜内负电位因为正电荷的增加逐渐消失,使膜内电位由正电位向负电位发展,以后逐渐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

新高三网对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的介绍就分享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生理学、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的信息,请及时关注本站的内容更新喔。

本文地址:http://chusan.gs61.com/news/1409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meisecity 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更多精彩请访问我们的新高三网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