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初三网给各位分享澶渊之盟具体内容有哪些时代背景是什么的知识,同时对澶渊之盟时间地点人物进行解释,如果能正好解决你现在所需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
本文目录一览:
澶渊之盟是怎么回事?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国经过25年战争后缔结的一项和平协议。辽国在此期间不断在边境挑衅,给宋朝边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宋朝在杨家军的领导下积极抵御,但辽军骑兵灵活,使得宋朝边防压力不断加大。加之宋朝对辽国的恐惧,辽国越发骄横,频繁南下侵扰。
澶渊之盟,被认为是北宋朝廷软弱无能,退让妥协的标志。寇准力主抗战 真宗继位以后,宋朝也曾攻打过辽国,但都失败了。此后不敢再主动出击,完全采取了守势。公元1004年,辽国又调动了20万大军,南侵直打到靠近黄河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这已威胁到宋朝的都城汴京。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经过25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在当时,辽国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边境的百姓,给边境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宋军在杨家军的带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是辽国的骑兵进退速度很快,战术灵活,因此宋朝的边防压力日益增大。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试述澶渊之盟的内容并作适当评价
1、澶渊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一方面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输金纳绢以求辽朝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索取,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对辽国而言,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2、使宋辽双方出现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这对北宋的发展和稳定是有利的,也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之后在雄州和霸州建立的榷场,促进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流,今天我们已经见不到契丹族了,这就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3、对于宋朝历史评价而言,澶渊之盟的不利影响就更为突出了,澶渊之盟的形成使得人们形成了宋对外政策都是疲软无力的固有印象,更有将檀渊之盟类比近代中外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情况。首开向周边缴纳岁币的先例更是让后人对此非议颇多,甚至出现宋朝的积贫积弱主要由于岁币缴纳的观点。
宋辽签订的“澶渊之盟”具体内容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
“澶渊之盟”的具体内容是:宋辽维持旧有边界,约为兄弟之国,辽朝皇帝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朝皇帝为弟;宋每年给辽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双方沿边州县各守疆界,不相互侵扰,越界逃亡之人相互遣返。
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誓书共有两份,第一份是宋朝给辽国的誓书:维景德元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经过四十余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1004年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
澶渊之盟是辽和北宋在河北澶州(今河南濮阳县)签订的一项和议。该盟的内容包括: 边界划定:北宋承认辽朝的北界为今天的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和东北部,而辽朝承认北宋的陕西、山西和河南的边界。 赔款:北宋向辽朝支付了糕黍、丝绢等贡品,辽朝耗费在与宋朝冲突期间的赔偿。
关于澶渊之盟具体内容有哪些时代背景是什么和澶渊之盟时间地点人物的介绍,新高三网就与你学习到此了,不知道你从中是否找到了需要的信息 ?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